简体 繁体

【兩會解讀】明確定位抓機遇 內聯外通促發展

【兩會解讀】明確定位抓機遇 內聯外通促發展

发布时间:2025-03-18来源:大公文匯網 【字体: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融資渠道豐富高效。圖為中環經濟核心區人來人往。 資料圖片

香港在生命科技和人工智能方面較有條件助力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圖為位於數碼港的本港首座人工智能超算中心。 資料圖片

香港要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令大灣區成為國家較為先進並與國際接軌的經濟體。圖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 資料圖片

代表及學者:促進國家與國際互利共贏合作 進一步融入國家大局

  全國兩會早前勝利閉幕。參加兩會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返港後,除透過傳媒解釋兩會制定的各項政策外,還積極走進社區和校園等地舉辦座談會,向各界宣講兩會精神。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慧琼、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及學者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期望香港各界能透過學習兩會精神了解國家賦予香港定位所帶來的機遇,充分發揮「內聯外通」的優勢,一方面要積極全方位深化國際交往合作,說好中國故事,擔當好「超級聯繫人」、「超級增值人」的角色,促進國家與國際間互利共贏合作;另一方面要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自身產業升級轉型提速,多元發展,與國家共同實現高質量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晉

  深化國際交往合作 為國家引進人才資金科技

  國務院總理李強3月5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涉及港澳內容中首次提出支持香港、澳門「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慧琼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強調,國家在釋放出新信號,就是要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發揮最大優勢,因為香港是全國最國際化的城市,擁有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和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因此需要加強用好所擁有的國際聯繫網絡,從經濟、政治、文化、體育、醫療、科學、教育等全方位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為國家不斷引進人才、資金和科學技術,說好中國故事,構築更好幫助內企「走出去」、海外企業「引進來」的平台。

  「國家一直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香港各界也有能力成為當中的參與者、推動者,透過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推動國家與國際在不同界別加強團結合作,將朋友圈築牢、擴大。」李慧琼表示,香港一方面要維繫好一向有緊密合作關係的朋友,如傳統歐美市場的香港商界合作夥伴,近年可能會聽到一些針對香港營商環境的失實抹黑言論,「大家應該及時主動釐清他們的誤解,告訴大家香港已迎來了由治及興的新氣象,粵港澳大灣區的新發展不斷湧現,機遇處處。」另一方面要多結交世界各地的新朋友,發掘更多合作機遇,譬如開拓東盟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全球南方國家等新興市場,支持國家將全球夥伴關係網絡不斷拓展。

  「國際地緣政治形勢近年複雜多變,譬如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第二次總統任期之初便強推關稅政策,為全球經貿秩序帶來很大挑戰。」李慧琼表示,機會總是與挑戰共存,香港各界在這形勢下更應發揮好自身在內聯外通方面的種種優勢,包括香港是國家唯一普通法司法管轄區,法律制度與國際接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融資渠道豐富高效等,可積極以國際聯繫、專業服務、融資服務幫助內地企業「走出去」,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新市場,減少對美國貿易的依賴,應對好關稅戰帶來的風險。她並建議,特區政府可透過高層次統籌、制訂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的策略,更好推動社會各界團結參與有關工作。

  指電影是說好中國故事好媒介

  深化國際交往合作除了涉及經濟、貿易等範疇,還涉及政治、文化、體育、教育等很多方面。李慧琼表示,香港有能力在多個經貿以外的範疇中發揮促進國際交往合作的作用,譬如香港電影在全球的傳播及影響力顯著,電影能夠展現內地和香港的真實情況和發展機遇,弘揚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也是說好中國故事的好媒介。

  國家「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八大中心」定位;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李慧琼強調,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正是推動這些定位邁向成功的關鍵之一,而香港各界一定要加強認識國家的發展情況,才能將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的工作做得更出色。例如,在說好中國故事時,讓大家聽到國家最新發展進程、成就,有助大家讀懂中國。

  金融文化教育等領域 港須突破創新

  國家正加速推進高質量發展,從中央到地方主動謀篇布局,科技發展迎來大時代大機遇,香港要順勢而動、積極作為,發揮獨特優勢,把握國家創新發展的新機遇。李慧琼表示,除了創科,香港也要在金融、文化、教育等領域突破創新,發揮自身所長,貢獻國家所需,爭取讓這些領域在全球走在前面。

  香港是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有健全以及與國際接軌的普通法法律制度、簡單和具競爭力的稅制、資金可自由進出、一應俱全的金融產品,以及大量的金融人才。李慧琼表示,特區政府和香港各界要積極發揮這些優勢,依託成熟的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國際金融與綠色金融樞紐、數字金融創新、財富和風險管理中心、繼續深化與內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把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等機遇。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她表示,要充分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舉辦國際盛事和演出,吸引更多內地和世界知名文博機構和藝博盛事匯聚香港,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更好與內地協同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李慧琼表示,香港可開設更強糅合金融與科技、綠色與經濟、文化與數字化管理等跨學科課程,更好為內地和全球學生提供國際化教育、專業教育,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推動人才培育,打造「留學香港」品牌。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3月8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提出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司法法律合作對接平台,推動大灣區司法法律規則銜接;支持在大灣區內地九市登記設立的港資澳資企業協議選擇港澳為仲裁地,明確深圳、珠海登記設立的港資澳資企業可協議選擇港澳法律為合同適用法律。

  籲商界法律界推廣「港資港法港仲裁」

  全國政協委員蘇紹聰表示,中央有關措施是要發揮好大灣區獨有的「一國、兩制、三法域」優勢,以及香港作為中國境內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轄區,有接軌國際慣例的仲裁法律框架的優勢,呼籲香港的商界與法律界攜手積極推廣「港資港法港仲裁」,進一步鞏固大灣區的營商環境,助力國家涉外法治建設,鞏固提升香港作為亞太地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的地位。

  港生命科技及AI可助力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李慧琼表示,國家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香港各界可以成為當中的參與者、推動者、得益者。在國家「十五五」規劃布局之年,特區政府和香港各界要攜手為香港開闢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好北都區和河套區等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創新科技產業提供前所未有的巨大機遇。

  港經濟轉型成效有提升空間

  李慧琼表示,香港經濟轉型步伐緩慢,正如香港股市的藍籌股以金融、地產傳統經濟產業為主,香港的經濟增長一直依賴傳統經濟產業。相對地,美國或者很多其他地方的創新產業GDP佔比愈來愈高,可見香港的經濟轉型成效大有提升空間,應該把握好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契機,加強推動發展創新產業,優化香港的產業結構。

  特區政府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提出資助建設生命健康科技領域的智能生產設施;又全力發展人工智能(AI)為關鍵產業,包括預留10億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等。李慧琼表示,這些措施貫徹特區政府一向做法,將產業部署對準國家的發展方向,以及國家賦予香港的定位,並認為香港在生命科技和人工智能方面較有條件助力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她解釋,香港的醫療技術和醫療水平獲國際認可,特區政府正籌辦香港第三間醫學院,期望特區政府能爭取推動生物樣本「過河」,並建立血液製品中心試點等,讓內地與香港有關產業更好在未來的河套區協同發展,研發出更多新藥治療疾病,改善人民健康,加強生命健康安全。

  香港在全球高等教育領域的競爭力持續攀升,打入全球前五十名的學科數目更多達100個,並有5所大學位列全球百大。李慧琼表示,這些排名成績讓香港的大學多年來吸引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各類型人才來港升學,當中有不少人參與了本地的基礎科技項目,取得不錯成果。不過,這些基礎科技成果很多都未有產業化,建議特區政府可借鑑內地高等院校推動產學研結合的成功經驗,繼續推動本地大學更多元、全面地與企業合作,拓闊研發成果的出路。

  談到兩會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在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聯組會上提到科技和金融的關係,指國家建設科技強國,科技會與金融資本結合,希望香港的金融資本促進香港和內地的科技合作,抓住機遇、發揮作用。

  李慧琼認為,科技日新月異,倘香港的傳統產業趕不及升級轉型,落後於人,自然會失去對客戶的吸引力,所以任何行業都要創新,持續地以科技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吸引力。

  促進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一體化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梁美芬及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要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爭取透過加速與整個大灣區的制度對接,促進「9+2」人流、物流、資金流一體化,串聯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創科產業全鏈條,鞏固香港國際金融、貿易樞紐功能,打造大灣區成為與國際接軌的超級經濟體。

  港須主動籌劃未來工作及發展路向

  梁美芬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可構建「港澳研發+灣區轉化」的科創生態,而香港要爭取與內地做好物資、設備共享,譬如建立便利科研物資通關的「白名單」機制;在河套區等地設共享儀器平台,降低重複購置成本;探討在河套區設「數據沙盒」試點,允許脫敏數據經科研專網回流等;發揮香港普通法優勢,吸引跨國研發總部落戶香港;爭取推動大灣區政策協同發展,讓粵港澳三地共訂區域規則,以「電子圍欄」配合「溯源標籤」管控敏感技術,串聯基礎研究、中試、產業化全鏈條等。

  「香港與國家均面對國際地緣政治形勢的挑戰,一定要突圍,不僅要跟西方維持聯繫,更要向非西方、全球南方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拓展友好合作關係,用好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以及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優勢,更好將國家與世界聯繫起來,強化國家與外界聯繫。」劉兆佳認為,香港同時要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令大灣區成為國家較為先進並與國際接軌的經濟體,將整個大灣區的發展提速,透過「9+2」加強合作,更好對接制度及機制,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一體化,快速地建設成為一個完整的經濟體,並認為香港要主動籌劃好自己的未來工作及發展路向,更好與國家發展戰略有機對接。

  「我預期國家『十五五』規劃會延續『十四五』規劃給予香港的定位,並加入新增內容,尤其是國家最重視的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定位問題。」劉兆佳認為,這牽涉到中國如何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並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而香港作為全球最大人民幣離岸中心,將會發揮更大作用,「老實說,香港在未來的發展中,會面臨很大的挑戰,但壓力大,動力也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