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发布时间:2013-02-21 来源:澳门特区政府网站
澳门经济规模不大,但外向度高,是区内税率最低的地区之一,财政金融稳健,无外汇管制,具有自由港及独立关税区地位,是亚太区内极具经济活力的一员,也是连接内地和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以来,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11 年,全年录得20.7%的实质增长,本地生产总值为2,921 亿澳门元;人均本地生产总值逾6万美元,在亚洲名列前茅。2012 年第一季本地生产总值实质增长18.4%。2011年年底,外汇储备达2,724 亿澳门元。
虽然澳门的经济规模不大,但具有开放和灵活的特点,在区域性经济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传统上,澳门的经济以出口为主,但在加工业进行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同时,服务出口在澳门整体经济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澳门是中国两个国际贸易自由港之一,货物、资金、外汇、人员进出自由。特区政府成立后,把维护和完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作为经济施政的主线,营造受国际社会认同、自由开放、公平竞争和法治严明的市场环境,确保经济制度不受干扰和影响。
2007 年4 月,世界贸易组织对澳门进行每6 年一次的贸易政策审议,在报告中对澳门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予以肯定,认同特区政府过去6 年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认为澳门未来的发展前景乐观,澳门是开放的经济体系这一评价再次受到肯定。这是澳门特区政府成立后第二次的审议会议,对上一次是在2001年进行。
美国传统基金发布的2011 年度「全球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中,澳门被评为亚太地区第5 位,而在全球179 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9 位,被评为「较自由」地区。
特区政府致力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区域性商贸服务平台,有效发挥澳门与亚太地区、欧盟、拉丁语系国家,尤其是与葡语国家传统联系的优势,更好地担当内地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的桥梁。
博彩业
博彩业在澳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9 世纪中叶。踏入20 世纪,博彩业结合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澳门经济支柱之一。
2002 年特区政府透过适度开放幸运博彩市场,引入新的投资者和营运模式,为博彩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多元化元素,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回归前,该行业年度毛收入最多只有177.8 亿澳门元(22.2 亿美元),2011 年,澳门博彩业总收益达2,691 亿澳门元(336 亿美元),居世界第1 位,缴纳博彩税997 亿澳门元(125 亿美元)。2012 年1- 6 月博彩毛收入1492.65 亿澳门元(191.36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9.7%;博彩税收564.94 亿澳门元(72.43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6.3%。从专营到开放自1962 年起,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取得博彩专营权,经数次续期,专营合约至2002 年3 月31 日届满。根据合约规定,专营公司每年向政府缴付博彩税,税率屡经修订,至2001 年为专营公司总收入的31.8%。在20 世纪90 年代,政府约一半的年度收入来自博彩税,差不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专营公司在最后数年间,每年毛利都在130 亿到180 亿澳门元之间,而政府的博彩税收入则在42 亿到59 亿澳门元之间。
除娱乐场博彩外,澳门的博彩活动还包括赛马、赛狗、「白鸽票」彩票和近年兴起的足球博彩及篮球博彩。
特区政府成立后,决定待博彩的专营权于2001 年底期满后开放博彩业,藉此发展具竞争力的博彩业,为澳门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且进一步巩固澳门作为区域内博彩中心的地位。博彩业新格局立法会在2001 年8 月底正式通过16/2001 号法律《娱乐场幸运博彩经营法律制度》。法律除明确界定娱乐场及幸运博彩的意义外,并就批给制度、条件及竞投工作等定出多项规定。
2001 年10 月31 日,行政长官透过批示正式设立「娱乐场幸运博彩经营批给首次公开竞投委员会」,以统筹有关招标竞投程序的工作。委员会共有8 名成员,由经济财政司司长谭伯源担任主席。竞投招标工作于11 月2 日正式展开。
经过国际招标和评核,行政长官于2002 年2 月8 日签署批示,将娱乐场幸运博彩经营批给临时判给予澳门博彩股份有限公司(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永利渡假村(澳门)股份有限公司和银河娱乐场股份有限公司。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分别在2002年3月和6月,与澳门博彩股份有限公司、永利渡假村(澳门)股份有限公司和银河娱乐场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澳门特别行政区娱乐场幸运博彩或其它方式的博彩经营批给合同》。此后,因应澳门的发展需要,特区政府分别于2002 年12 月、2005 年4 月及2006 年9 月批准银河、澳博及永利以「转批给」方式,各自引入威尼斯人集团、美高梅金殿超濠股份有限公司及新濠博亚娱乐有限公司在澳门经营幸运博彩业。旅游博彩业旅游博彩业是澳门主要的经济动力之一,其中包括作为澳门最大直接税来源的博彩业,及其它如酒店、饮食、零售等行业,对推动澳门经济的发展相当重要。
迅速发展的旅游业及服务业是澳门最重要的外汇来源,90 年代以来,澳门旅游业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自1992 年起,旅游业的收入已经超过出口产值。特区政府成立后,旅游业发展步伐更为迅速。
澳门未来的城市定位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旅游业将继续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整合澳门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联线旅游项目,加强构建澳门成为优质的文化旅游城市。
2012 年1-4 月入境旅客为932.4 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加6.3%。2012 年1至4月博彩毛收入996.8亿澳门元(124.6亿美元),博彩税收371.9亿澳门元(46.5亿美元)。
适时调控行业规模
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特区政府认为是适当时机对现况和未来进行检讨。2008 年4 月22 日,行政长官宣布对博彩业营运作出新规范,决定在未来一段长时间内不再增设任何牌照。2010 年2 月,特区政府对博彩委员会作出调整,由行政长官担任主席。委员会就博彩业的发展制定有关政策,监管博彩业的发展和运作,订定规范及发出指引。旅游博彩业是澳门主要的经济动力之一,其中包括作为澳门最大直接税来源的博彩业,及其它如酒店、饮食、零售等行业,对推动澳门经济的发展相当重要。
迅速发展的旅游业及服务业是澳门最重要的外汇来源,90 年代以来,澳门旅游业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自1992 年起,旅游业的收入已经超过出口产值。特区政府成立后,旅游业发展步伐更为迅速。
澳门未来的城市定位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旅游业将继续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整合澳门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联线旅游项目,加强构建澳门成为优质的文化旅游城市。
2012 年1-4 月入境旅客为932.4 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加6.3%。2012 年1至4月博彩毛收入996.8亿澳门元(124.6亿美元),博彩税收371.9亿澳门元(46.5亿美元)。
区域合作与会展服务业
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包括发展双边和多边经济关系以及强化区域经济合作,是特区政府既定的发展策略。
面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新一轮改革开放,澳门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逐步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的服务中心,2004 年开始举办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等定期及不定期的多项区域经贸交流活动,既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也为外商到珠江三角洲投资和发展提供合作的平台。
特区政府也继续加强与新加坡、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经贸交流与合作。同时,有效发挥澳门与欧盟、拉丁语系国家,尤其是与葡语国家传统联系的优势,更好地担当内地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的桥梁。
2003 年10 月,中央政府与澳门特区签订「紧贸安排」,同时首届「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及「国际华商经贸会议」亦先后在澳门举行,突显了澳门连接珠江三角洲、葡语国家和世界华商之间的平台作用。在「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上,参与各方签署了「经贸合作行动纲领」,确立了彼此间的合作,2004 年在澳门设立论坛常设秘书处。第二届、第三届论坛部长级会议分别于2006 年9 月和2010 年11 月在澳门举行。
经过多年的努力,澳门作为中葡经贸合作的服务平台得到进一步认同和巩固,澳门在促进中葡经贸交流与合作的作用进一步受到各方的重视。中国与葡语国家的双边贸易和投资均快速增长。2003 年论坛成立时,中国和葡语国家的贸易额刚过100 亿美元,2011 年,双方的贸易额达1,172 亿美元;2012 年1-3 月为278.5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
积极推动会展业发展,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化,是特区政府近年的重点经济发展策略之一。政府协助和支持大型国际性会议及活动在澳门举办,大力支持和资助业界举办各类型商贸展览,开拓商务旅游市场,并通过在各地举行的重要商务旅游展,推广澳门会展品牌形象和业务讯息。
一年一度的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MIF)已发展成为澳门最大型的国际会展活动,通过展览、论坛会议、商业配对、采购洽谈等方式,促进双向贸易投资互动,推动企业多方面的合作。自2008 年起每年举办的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MIECF),也逐渐成为华南及泛珠地区绿色产业的重要发展平台。
2012 年第一季在澳门举行的会展活动共271 项,其中会议259 项,展览12项,与会/入场总数共16.2 万人次。
制造业
澳门制造业是以纺织制衣业为主,且以劳动密集和外向型为模式发展,大部份产品销往美国及欧洲。
制造业在澳门历史悠久,早期以炮竹及神香为主,纺织制衣业始于20 世纪60 年代,70 年代至80 年代进入黄金时期,同期间,玩具、电子和人造丝花等工业亦蓬勃发展。踏入90 年代,澳门受到欧美两大出口市场经济疲弱、本地工资上涨的影响,加上新兴工业国家在产品价格上的竞争,制造业发展的步伐明显放缓。
2003年10月17日,《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紧贸安排」)在澳门正式签署,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之后于2004年至2011年分别签署8个补充协议。「紧贸安排」框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贸易投资便利化三个经贸领域。在货物贸易方面,自2006年1月1日起,除内地明令禁止进口或特殊产品外,内地对所有原产澳门的货物,经订定原产地标准后,全面实施零关税。2011年底原产澳门货物可享零关税优惠出口内地的已合共达1,216项(2011年内地税则号),全面涵盖澳门主要的出口货物,为企业开拓内地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从2012年4月起,在服务贸易方面,内地对澳门开放领域达到46个;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在10个领域开展合作。全球成衣贸易配额制度于2005 年取消后,澳门的制造业面临重大的挑战。为此,特区政府率先向中央政府提出与珠海合建跨境工业区的概念,以便结合两地的生产优势,为制造业提供条件,面对新挑战。珠澳跨境工业区,于2003 年12 月5 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跨工区位于珠海拱北茂盛围与澳门西北区的青洲之间,首期总面积为40 万平方米,珠海园区面积约29 万平方米,澳门园区面积约11 万平方米。2006 年12 月8 日,珠澳跨境工业区园区及口岸正式启用,实施24 小时通关。澳门园区建设进展顺利,至2011 年年底,进驻澳门园区的项目共41 个,其中10 个为批地建厂项目,31 个为租用厂房项目。
为拓展自身发展空间,配合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特区政府和广东省进一步加强合作,于2011 年3 月6 日在北京签署《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根据《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共识,珠海横琴计划拨出约5 平方公里的土地,供粤澳产业合作之用,当中包括面积约0.5 平方公里的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作为粤澳产业合作的切入点,而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及教育培训等产业合作项目将于未来按部就班地陆续开展,为澳门的产业多元化提供巨大的机会。2011 年4 月19 日,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正式启动。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制造业正逐步转型,在澳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减少,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结构中,从1999年约占10%,下降至2010年不足1%。2012年1-4月,澳门的总出口货值为26.2亿澳门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6%。以货物目的地计,自2009年起,香港已成为澳门最大的出口市场,出口至香港货物占澳门货物出口总值的比重超过四成。
就业
回归以来,特区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就业状况,持续采取一系列的培训和鼓励就业措施,失业率2000 年起持续下降,从1999 年的6.3%大幅回落至2005年的4.1%。在近年经济快速增长的环境下,自2006 年起失业率一直维持在3%左右的低水平。
2012 年第一季,勞动人口估计为34.7 万人,其中就业人口34.0 万人,失业率为2.0%,就业不足率为0.8%;总体勞动力參与率为72.9%,男性及女性的勞动力參与率分别为79%及67.5%,每月工作收入中位数为11,000 澳门元。
更多资料:
6/2012
